你也想成為頂尖醫師嗎?給考生的幾點建議
又到了畢業的季節,牙醫師可能是一個大家還蠻感興趣的職業,所以在考試分發上來說它的分數通常都還蠻高的。
藉著這個影片,想跟大家聊一下我為什麼會想要成為一位醫生,還有在求學過程中應該如何去做到這件事情。
我為什麼想要成為醫生
第一個是家裡的期望。我的家族裡有三十個醫師,家裡自然也會期待我成為一位醫師。我並沒有一開始就讀牙科,而是先讀醫技系、再讀生理學研究所後,才進入牙醫系就讀。
對我來說,這麼做的最大差別就是在就讀牙醫系的時候,我已經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東西。當時有很多同學是一路順利地從高中讀上來,就讀的原因多半是為了家裡的渴望與要求,或是單純覺得當醫生很好就來讀了,全班大概有百分之五十的同學們其實不是很確定自己要的是什麼。
第二個是在求學以及後來成為醫師的整個過程中,我慢慢覺得其實我的確很喜歡跟別人互動。我認為要成為一位醫師,很重要的是你必須喜歡跟別人互動,因為透過跟病人的互動和溝通,你才會真實瞭解每個病患的需求是什麼。我們必須發揮傾聽的能力,我們怎麼聽、別人怎麼說、然後用心去感受病人在講什麼,這樣才有辦法瞭解病人真正要的是什麼。
給想選讀醫學科系朋友的幾點建議
首先,捫心自問自己是否喜歡醫療行業。在這個行業必須要喜歡跟人接觸交流,一個不跟病人溝通的醫生,在將來會過得非常地辛苦。
第二,的確要花非常多的時間讀書。之所以會讀書讀得這麼辛苦,原因是希望每位醫生都能夠 減少犯錯 的機會。畢竟我們看的是人,每一個錯誤都可能衍生難以想像的影響,為了不犯錯,所以我們需要修大量的學科、讀大量的資料、讓我們在面對任何危機的時候,都能夠用平常心去把病人的問題處理好。
第三,如果今天真的有機會考上醫學系、牙醫系、中醫系的時候,該怎麼選擇呢?這沒有標準答案,我提供一點看法供參考。依個人的興趣來說,如果你是一個喜歡動刀、追求技術極限的人,也許你很適合走外科相關的專業;如果你喜歡透過問診、做檢查來協助病人,而不喜歡動手術,你可能適合走內科相關的專業。如果對於中國古老醫學很有興趣的話,中醫系是一個講究全身性療法的專業,也是蠻不錯的。
如果你跟我一樣,熱衷於讓病人有一口漂亮的牙齒,喜歡看到他們找回自信的微笑的話,牙科醫師可能會很適合你。
平衡發展、不斷成長的頂尖之路
一天到晚死背書並不會讓你成為一名好醫師,我們必須學著有效規劃時間。
什麼時候該讀書、什麼時候該休息、什麼時候該運動、什麼時候該娛樂……因為畢竟我們希望最後能夠成為一位身心健全的醫師,而不是只會讀書的醫師,對吧?以身為父母的人而言,也會希望當孩子選擇了醫師之路,在將來工作的時候,能夠把工作當成興趣、得到樂趣,而不只是當成工作。
醫師的工作非常繁重,整天面對正在受病痛煎熬的患者,壓力更是超乎想像。因此如果我們只把工作當成工作來看,真的會非常辛苦。
我的求學過程是先從基礎醫學、到臨床醫學、後來又去讀了中醫、學了針灸、又學了微整形。慢慢把這些興趣都擴大以後呢,就會讓我們對每個病人的看法會完全不一樣。我一邊維持著一週看診五到六天的節奏,一邊又擠出休息時間不斷安排國內外的進修以及教學演講,在別人的眼中看來或許覺得很累,但我因為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所以樂在其中,不斷追尋更多的成長。
醫學是世界上進步最快的科學之一,某種行之有年的療法,可能因為有了新發現而一夕之間被推翻。因此不論就讀什麼名校畢業、學過多少知識、看過多少病人,醫師永遠要秉持初心,仔細傾聽、不斷學習,讓自己往頂尖之路持續邁進,才能帶給患者最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