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初,接到一則之前找我做隱適美矯正的朋友從美國LA傳來的訊息:

羅士傑醫師,我下個月從LA回台灣,可以把我們家弟弟帶回去給你看一下嗎?他現在一歲半,好像有戽斗耶,孩子爸爸一家也都是戽斗的臉型,這個有沒有辦法矯正啊?是不是一定要開刀?」

「媽媽,我知道你很關心小朋友發展,可是要跟你說哦,現在孩子還太小了,不適合做任何矯正哦!歡迎你帶孩子來做定期檢查,等他長大一點我們再來評估。」

今天她帶著兒子來診所,孩子看起來健康活潑又可愛,外觀特色是有點像爸爸沒錯,但可能只是因為一些不良的習慣造成下顎有點前凸的樣子。目前我們會先觀察他頭顱部的生長發育,等到更多牙齒長出來之後再評估,藉由定期追蹤才能做出比較正確的治療判斷。

有些孩子會為了好玩而做下顎前伸的動作,或是有吸手指的習慣,至於這些口腔行為造成的可能臉型改變,我們會在四歲之後能夠做行為管理的階段,才來評估適合的治療介入,目的是藉由治療來影響顱顏發育。

那麼,如果在未來經過評估,確認有戽斗的情形,到底戽斗可不可以矯正?要趁小時候就矯正,還是長大牙齒都長齊了再說呢?藉著回答這位媽媽之便,也寫在這裡與大家分享。

 

戽斗是什麼?

當咬合的時候,下排牙齒的位置比上排牙齒還要前面,意謂著下顎比上顎還要突出,這種現象就是俗稱的戽斗。

戽斗是怎麼形成的?

戽斗有兩種主要的形成原因,分成骨骼性戽斗與功能性戽斗。

骨骼性戽斗主要來自於遺傳,如果上下排的前齒天生就無法有效咬合,或只能稍微彼此碰觸,可能就是骨骼性戽斗的狀況。骨骼性戽斗在發育階段,可能可以透過矯正的方式來處理,如果是骨骼已發育完全的成年人,就必須靠外科正顎手術來修正了。

功能性戽斗又稱假性戽斗,是由於吃東西的時候,下巴受到前牙的干擾而必須往前移才能咬合,產生咬合不良的問題。在門診中我們透過牙齒矯正調整不正確的咬合,通常就能夠達到不錯的效果,不一定需要動手術。

戽斗一定要治療嗎?

戽斗會影響吃東西、語言、與外觀。

戽斗帶來的咬合不順會影響吃東西的咀嚼能力、如果咀嚼太過不順,除了增加消化系統的負擔之外,也可能造成食慾降低或是嚴重的挑食行為(需費力咀嚼的就不吃),這些都會進一步影響個人的發育與健康。

在語言方面,發音正確需要兼顧嘴形、舌頭位置、吐氣運用等等,影響發音正確的原因相當複雜。戽斗會影響嘴形,無法良好咬合的牙齒也會干擾發音時的吐氣運用,對於學習語言以及社交溝通都可能造成影響。

在外觀上,矯正戽斗可能使臉型產生明顯的改變,對於美觀、自尊心、社交方面有一定程度的幫助。另外要提的一點是,有些人誤以為傳統面相學中認為有戽斗代表晚年運勢好,實際上這是個誤解,晚年運勢好的面相是下巴突出,而突出指的是「有肉」,而不見得是戽斗哦。

戽斗的黃金矯正期是11歲以前

矯正戽斗的核心是要改變上下顎的相對關係,而不是排列牙齒,因此不需要等到所有恆齒都長出來才做(那時上下顎已大致定型,要改變相對困難許多)。

由於太小的孩子沒辦法配合矯正器的佩戴,通常建議4歲之後才讓醫師評估是否需要及早進行戽斗矯正。在門牙的恆齒長出來之後,大約是7歲左右,有些孩子的戽斗情形會自然消失,如果還是存在的話,就要找醫師進行治療了。由於一直到12歲之前骨骼都還在成長中尚未定型,因此有機會透過非手術性的矯正方式來導正。

成年之後的戽斗仍然是可矯正的

過了12歲之後,就要等到滿18歲且骨頭發育完全定型的成人階段,才能依照戽斗成因不同,考慮以矯正器或是外科正顎手術來進行矯正。在我們過去的門診經驗中也有不少透過隱適美矯正改善功能性戽斗的案例。

 

喜歡這則文章嗎?立即分享